所在位置:首页-观点/动态-我们的观点
深圳宣传册设计、宣传册设计编排的形式法则

宣传册设计的正形与负形

根据人的视觉经验,通常情况下,人在阅读宣传册设计时只对版面上的深色区域感兴趣。色度越深、对比越强,越能引起人的注意。视觉的自动寻找程序对文字和图形具有潜在的辨析力,至于白色区域则很少主动去注意。

从美学角度出发,空白与深色区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对矛盾体。杰出的宣传册设计具有解决这一矛盾体的能力,从而达到矛盾体的平衡与统一。宣传册设计版面元素在视觉经验中是否平衡,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视觉中心的平衡。视觉中心指的是:略高于版面对角交叉线的中心点。当中心确定后,也就等于理清了版面所呈现出的诸多元素的相互关系。如:正形与负形、垂直与倾斜以及相关联的各种要素等,这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还是空白与实形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二者的关系,便能很快判断出那些要素是从背景中凸现出来的实形,那些形则留在背景中作为底图负形。以往老式的宣传册设计排版经验认为;凡是版面中未印文字、图形的部分就是空白,而印上图形文字的区域就是正形。如果仅从这一意义界定宣传册设计,那么确定底与图的关系视乎非常容易。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空白的研究具有很深奥的美学观,中国画历来讲究空白的处理,所谓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就是这一原理,对于版面负形的处理尤为讲究。想象一下,如果读者看到正形区域有着良好的版面效果,可将负形部分颠倒过来,一白当黑,负形的不足便会显现出来。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尤其是电脑技术的广泛使用,宣传册设计编排中底与图、实形与空白的关系已非以往认识上的概念,宣传册设计意欲表现的部分就是实形,余者便是负形,即使座位底图的版面为一张摄影图片,经过排版后依然可视之为负形。值得强调的是负形的作用类似于绘画中的背景,不同之处在于;文字可以通过缩小字号、放大或缩短字距、行距的密度,在不降低印刷黑度的情况下处理版面,形成类似于绘画中的背景与实景之间的关系。至于版面欲表现的其它层次,则可将之分为中距(中心点所居的位置)、前距以及背景等(假定从三维侧视图的分层法去推论,这里的中心指的是侧视图中心)。前距表现的主要内容(实形)虽然最为重要,但中距与背景依然影响着人的视觉。然而,究竟哪些层面的宣传册设计元素处于前距或中距,那些处于背景的位置,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一方面取决于宣传册设计的设计目的,运用平衡原理对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处理;另一方面取决于读者去猜辨,只是为了加强负形的空间形态,使其与正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现象在宣传册设计自由版面设计中显得尤为突出。读者的辨析力,主要依据某些文、图的突出程度而定,其形式取决于文、图轮廓线的清晰度,取决于相关文字的字距、行距的密度大小、粗细、正排、斜排的版面位置。读者因其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文字、图形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及其熟悉程度,将对形态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形与负形、实形与空白的区别并不困难,特别是网格设计和现代主义版面设计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较为完善,但对于宣传册设计版面认知度较差的自由版面设计来说,情况并非那么简单。在自由版面设计的技法安排上,版面具有现代抽象画的设计倾向,许多宣传册设计也吸收了某些抽象画的特点,对版面的辨析力时常显得模糊,前距、中距、背景的混淆有时让人难以捉摸。

此外,正形与负形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最直观的体现是那些实形与空白位于同等形态的反转上。版面中正形表现为负形,负形互换为正形,这种矛盾的可逆转的构成方式,被称之为“矛盾空间”,显示出来的现象很巧妙也很有创意。实形与空白频繁交替,甲既是乙人正形又是乙的负形,让读者的图像的转换看难以判断,使视觉处在不稳定的起伏的状态中。

正形与负形处于同等重要的特性,犹如建筑的墙体与其所围空间的关系一样,若强调墙体重要,忽视空将会增加成本,且达不到使用空间的目的,若强调空间的利用,不考虑墙体坚固厚度的比例,同样不能达到目的。由此看来,只有在墙体与空间处于合理的比例中,建筑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版面文字、图形与背景空白的关系,在蹩脚的设计者看来似乎无需论之,至少常常忽视其存在,设计作品也只讲究实体的多寡,而空白部分却视而不见,形与形之间的搭配关系显得杂乱无序,轻者可硬性到正形的美感,重者可左右其功能。不重视空白作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未把实形部分与空白区域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而是将这两者关系割裂开来。从版面的整体性来看,这些区域应统合形成,只有将二者的相互关系有机合理地配置在一起,最终裁曾构成完整的版面。空白部分虽之为衬托实形而存在,然而若没有空白的衬托,实形难以凸现。由此可见,正形与负形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只有将二者的地位放在同样一个层面上,才能真正设计出好的半满形式。

 

宣传册设计的力场

平面是有“生命”的,“生命”的动力源自“力”的作用。这些所谓的“力”究竟来自何方?又为何能够使平面活起来?人类对此问题的讨论、实验和探索有着漫长的历史。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平面中这种“力”的产生,不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客观真实的物理领域,二是源于主管精神的心理领域。物理领域所产生的力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客观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精神领域所产生的力则是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所累积的心理经验。很显然,后者经验一部分来自先天遗传的结果,另一部分则是依靠后天生活经验的总结。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一个出生只有三个月大的孩子,其母抱儿至高处,居高临下,瞬间,孩显得焦躁异常,紧抓其母,惊怵不可名状”。显然,恐惧来自人的先天存在。在力的作用下,潜意识会做出各种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人遇到这类危险时,会本能地产生各种回避危险的方式,这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引力作用。心理领域则不同,在二维平面中,物体的移动主要依据人的视觉经验。做个实验;在二张长方形的纸面上,各画一个黑色圆形,通过目测和借助于工具可分别找到页面中心,一个为视觉中心,另一个为几何中心。视觉中心看上去略高于几何中心,因为人在观察物体时,会下意识地去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因而存在偏差。视觉中心略高于几何中心,是由于视错觉心理因素所致。运用目测的方式所看到的结果不仅有距离上的差异,而且还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实验二;在不同的纸张上分别画有不同的黑色圆点,圆点似乎在运动。虽然,纸面上这种物理引力并不存在,也看不到任何可以标明点的位置的物象,但人却能够感受到这个中心,就在离纸边一定距离的某个位置上,在力的作用下,黑色圆形越接近版面中心,版面越显得稳定;而越游离于这个中心,版面就显得越飘忽。进一步实验,如果将版面运用对角线来划分,并加上十字纵横线把版面划分为四个等量方形区域,并且在四个方形区域内进一步作十字纵横水平线划分,便会发现;凡是处在十字中心点的圆形就稳定,整个版面的中心点比划分区域后所形成的局部区域的中心点稳定,那是因为整个版面的中西点力场最大。如歌按照这一划分方式来判定版面元素的稳定性,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越是处于主要版面中心点的视觉元素版面越稳定;越是游离版面结构点的元素版面越飘逸。当版面中圆形不处在任何一个结构点,各个方向的受力显得摇摆不定,有不确定的因素并使人的眼睛不知它朝哪个方向运动时,人就会显得烦躁不安。此时,阅者举棋不定,观看的元素对读者不起作用,所注意的目标模糊不清,此种情况下,读者只能依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一个他所感兴趣的方向。

版面元素的编排是复杂的,各种视觉信号所反映出来的受力情况也皆不相同。实验中还会产生另一种现象,当两个圆形靠近时,它们之间将会产生相互吸引的力,视觉上具有难分难离的心理感应。当然,这种相互靠近的距离具有一定适当的尺度,如果太近,看上去便会有一种相互排斥之感。如何控制它们之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距离,这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产生这种心理感应的力,必然是由黑色圆点与版面的比例、大小在版面中的位置所引起的。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物质的存在都与地球的引力有关,那么版面中能够体现地球引力作用的形态方式必然会屡见不鲜。如; 版面中上半部分的文字、图形具有轻松、飘逸、自由自在之感,相反方向的下半部分则有压抑或沉稳之感。形成这种心理感受的内因依然与万有引力有关,此种现象人们称之为重力现象。重力现象的产生或形成的大小主要依据位置的作用来确定。版面中处于中心结构位置的元素其重力远比那些游离于结构点的元素要稳的多,何因?只要了解一下杠杆原理便很清楚。按照杠杆原理,版面中文字、图形越是远离结构中心点,其重力就越显得大,越不稳。这种力的现象。虽然版面本身并不存在,但依据其形成的受力原理,通过人的视觉思维必然会产生与现实中的重力原理一致的心理现象。另一种情况是;重力在版面的左方。在同等面积与同等色度的状况下,其受力程度要轻于版面的右方,这又为何?无疑,它依然来自人的生活物理经验。现实中大多数人多使用右手,右手承担着重力劳动,左手相对右手来说承担的重力则要少的多。在版面的左方,文字的开头排版有一种刚刚开始的感觉,心理上所产生的量的比重关系,要小于右边结束而形成的量的积累。为了达到版面设计中各种元素的相互平衡,设计者应根据杠杆原理适当地安排各种元素的大小比例关系,比如说;版面复合构成元素通常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就是上文所讨论的前距近景的主要内容,即主题部分,主题的存在要通过面积上的优势去体现;相反,处于第二层次的中景或是第三层次的远景在面积上大多小于前距中的各种元素,要想达到版面的平衡,必须将前距中的各种元素靠近版面的结构中心点并将第二、第三层次的元素有意识游离于结构,使之重力增大,反之,亦可成立,有时一排微弱的小字就能够抵得上大段的图形或文字的重力。影响重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版面视觉元素的形态问题。视觉经验认为; 凡是纯粹形态或是接近于纯粹形态的几何元素,其重力对版面的影响要远大于那些支离破碎的不规则的形态。规则的纯粹几何元素使力的分布均匀集中,而不规则的形态则会产生分流力的导向,从而减少力的分量。基此因素,再看看另外一种情况;假设版面中同样出现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一个是垂直向下,另一个是倾斜排列,从重力的角度来看,垂直向下,力的分布集中均匀,具有明确的向下倾向与地球的引力方向一致,力量不会分散且被地球的引力全部吸收。相反,倾斜的长方形,则因为分散了力的重量,从而使它的重力有所减轻。

当然,生活经验和人的阅历也会对重力的心理感受产生很大的影响。试想,设计时若把一块金属和同样面积的塑料相配置,绝非认为此两种物质对版面具有同等的受力心理感应。

 

宣传册设计的中心

实际上本段所讨论的内容仍然属于力场的一个部分,单独将此问题列出来加以讨论,主要在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版面设计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重力的作用下,人们观察物体的中心具有一定的偏差,它的出现虽然来自于视觉心理,但导致这一现象的真正内因依旧是由于地球的引力所致。一般而言,当人的目光注意物体的形态时,总觉得地步应该敦实一些中心才会稳定。不妨来做个实验;将一根垂直的绳索用目测的方式寻找其中心点,确定中心并将之切断,测量后便会发现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短了一节。重新换一根绳子切割,用同样的方式去确定中心点,这时人们总觉得把中心标的太高了,力图将中心点下移以弥补视觉上的差异。确定中心后,将绳子截断,结果下半部分又短了。这种飘忽不定的心理因素,很难真正确定绳索的中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重力力场。重力的这种特性究竟怎样影响了人的视觉?普通人往往并不清楚,人们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认为;所有的物体似乎下半部分总是重一些,而上半部分总是轻一些。从人的眼睛对物体观察的视觉经验来看,不借助任何工具仅凭目测,在一条水平线上很准确地确定版面的几何中心是困难的,总会有偏差,借助于测绘工具则可避免。若用目测的方式去确定版面中心,所得结果再用测绘工具验证,往往背证明其位置略高于几何中心。然而,几何中心并不符合美学要求,只有视觉中心才符合审美心理。对于中心的确定,表面上看来源于人的视觉心理,实质是由于重力干扰人的视觉判断所致。

 物理重力现象客观存在。例如,军事上炮手要将炮弹准确地击中目标,所发出的炮弹必须克服地球的引力,将炮弹高高地射向天空形成一道抛物线,坐标落点准确并最终击中目标,如果炮弹抛物线高度有误,太低或太高,都会出现炮弹落点过早或过晚的现象,从而失去战机。类似于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诸如;体育竞赛中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均是如此。

 

宣传册设计的方向

构成版面另一个受力因素是方向。与重力类似,方向具有影响版面平衡的功能。对于版面结构来说,图形、文字不管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结构点上或者不再结构点上,图形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必然会影响到版面的最终效果。如一辆运动着的卡车载满货物;开动时,有一个向前运动的力,此时货物向后倾斜,车头的前方有大片的开阔地,这个图形在版面上所造成的视觉效果至少有两个特点;其一卡车是运动的,从货物的受力方向上仍可以确定;其二卡车仅仅处于启动状态而不是进行中,这个结论任然可以从货物受力的方向上得出。换句话说,如果卡车处于行进中,应该处在版面中间的位置上,而且货物较为稳定无倾斜感;卡车在版面中仅露出车尾,此时受力的方向给人以消失或结束之感。

文字图形受力方向与其本身的轴线有关,轴线能够产生一股具有方向感的力,如;荷兰登巴设计工作室在1995年所设计的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海报,版面中站立的女子就具有这一典型特征。女子站立的姿势有一股向上的升力,而到了头部,因其目光转向注意读者的方向,目光中所产生的力似乎在看着你,当她的右手伸向左前方处于孤立无助时,设计师在手的下方用一条竖排的文字置于该区域,与手的方向形成一股受力关系。版面不但稳定,而且文字与图形在结构上很好地形成了默契的受力关系。